这天,在沧州炼化质量计量中心实验室内,一批新采购的国产航煤检测设备正在安装调试。中心设备主管禹向东手持验收单,逐一核对着分析仪器的技术参数。这是该公司检测设备国产化替代的一幕。
随着公司产品结构升级,航煤、燃料氢等高端产品对检测精度提出更高要求。原有进口设备老旧,成为制约质量管控的瓶颈。
“过去我们习惯选择进口设备,但高昂的价格让设备更新举步维艰。”禹向东翻着2024年设备台账,进口色谱仪单台报价超60万元,而国产同类产品价格仅为二分之一。
“一开始,大家对国产设备还是有顾虑的。”禹向东回忆道,“检测精度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,谁也不敢轻易冒险。”
近年来,为了确保采购国产仪器的检测质量,公司成立了检测仪器国产化替代攻关团队。团队筛选了中心在用的国产设备,发现部分国产仪器的检测效果已经非常接近进口设备。他们与厂家联系,咨询兄弟企业使用情况,还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。
“我们不仅要看技术参数,还要看实际使用效果。”禹向东说。2024年1月初,质量计量中心开始了一轮配合产品质量升级的设备采购事宜。在短短一个月内,他们共组织35家企业开展了近40场技术交流会,涵盖了聚丙烯、负极焦、航煤和燃料氢等多个领域,最终确定了28台分析仪器的采购方案。
国产化替代的最大优势就是价格。禹向东算了一笔账:原本300万的预算只能购买7台进口设备,通过国产化替代,他们最终采购了12台设备,节省了近100万元。经过安装调试和大量的数据比对,这些国产设备在2024年11月前陆续投入使用,效果良好。
尝到甜头的沧州炼化将经验转化为制度,建立“国产设备优先”采购机制。在2025年航煤检测设备专项采购中,18台设备采用“6+12”的进口国产组合方案,可再降本500余万元。目前,该公司实验室国产设备占比已从2023年的57.7%跃升至61.2%,年维护成本降低5%。
禹向东松了一口气,“事实证明,国产设备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的检测需求。这不仅为公司节省了大量成本,也为国产仪器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