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李杰:从“顽主”到劳模的逆袭之路

李杰:从“顽主”到劳模的逆袭之路


夕阳将最后一抹余晖倾泻在常减压装置的塔群上,交错纵横的管廊投下蛛网般的阴影,加热炉烟囱蒸腾的白雾在暮色中舒展,宛如李杰二十余年职业生涯的注脚——从混沌到澄明,从浮躁到笃定。

中控室内,河北省劳动模范、炼油一部运行一班班长李杰凝视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,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的轨迹,与仪表盘闪烁的频率形成奇妙的共振。“通过计算数据,现在常二中回流比比较合适,保持当前参数;常一中回流比有点小,适当提高常一中流量!”此刻,这个目光如炬、指令清晰的班长,与当年那个歪戴安全帽、在装置区晃荡的“顽主”判若两人。

这场跨越半个青春的逆袭,始于一句点醒,也源于那个始终萦绕在记忆里的父亲背影……

一语惊醒梦中人

在李杰的童年记忆里,在沧炼工作的父亲永远保持着向上攀登的姿态:业余时间或是埋头啃书本,或是泡在车间钻研技术。这股永不停歇的拼劲,让仅有高中学历的父亲一路成长为中层干部。那些深夜伏案苦读的背影,在李杰心底刻下隐形的人生坐标。

18岁那年,怀揣着对父亲的崇拜,中专会计专业毕业的李杰入职沧炼,成为炼油一部的一名劳务工。彼时的他像只脱缰的小马驹:一来少不更事,二来所学专业与炼油行业毫不相关,干脆把日子过成了游乐场。“我那会儿玩得比现在的00后还野,啥技术都不摸,心里没半分压力。”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的荒唐,他曾活成别人口中的标签——有人背后嘀咕“这孩子既不学也不干,就知道混”,“顽主”的名号便如影随形,甚至连安全帽都戴得歪歪扭扭,成为他漫不经心的标志。

命运的拐点在2007年撕开裂口。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成绩单还没焐热,盯岗时又接连出现2起事件。“实际上当时我根本不具备盯岗能力,啥也不会,出了问题只能干瞪眼。”李杰至今记得那种窘迫。

一个人的转变也许就是遇到一件事、一个人。

一天中午,父亲把他叫到屋里,攥着他的手腕,声音发颤:“你这孩子可得好好学习,你还年轻,再这么混下去,这辈子就完了!”玩儿心正盛的他却梗着脖子呛声:“准是有人背后嚼舌根!”

过了一段时间,时任炼油一部副主任把依然故我的李杰叫到办公室谈话。“你吊儿郎当的样子,我早跟你爸念叨过了。再这么晃下去,丢的可是你爸的人!”

这话像颗炸雷劈开浑噩。李杰突然想起父亲深夜自学的背影——那个被自己视作人生灯塔的人,竟因自己的不争气蒙羞。血液瞬间涌上脸颊,他第一次尝到了灼痛感:“必须把这口气争回来!”

自此,操作台和装置区成了李杰的“战场”:拼命地学,拼命地干,每天盯岗就推演,要是这台泵停了怎么办,那块表坏了咋处置,他用“笨办法”,把装置所有设备和仪表都推演了一遍。几个月过去了,他终于能够自如地应对装置各种情况。当同事抱怨夜班难熬时,他的学习笔记已写满三大本,安全帽下的眼神,从涣散变得如压力表指针般精准。

十年砺剑多桂冠

2008年春,常减压操作台前的仪表盘映照着李杰专注的面庞。当同事们称赞他终于能独立盯岗时,他却认为这刚达到“及格线”。忆及父亲当年奋斗的背影,他暗自立下更高目标,浑身充满向上的冲劲。

公司推行原油分储分炼提质增效时,李杰敏锐发现因原油性质差异,方案切换容易引发操作和产品质量波动。他反复比对两种方案下的DCS参数,结合不同时段操作特性,总结出“分储分炼系统操作法”,精准锁定各环节控制要点,实现方案切换的平稳过渡。这套操作法一举拿下当年沧炼优秀职工操作法评比一等奖。

为摸透装置“神经脉络”,2016年11月,李杰主动请缨协助运行部制作常减压装置LDAR检测点检测台账、压力管道台账。他每天穿梭于塔罐之间,步行数万步,一点一点地标注,生怕错过哪个点,将装置流程深深刻入脑海。整整三个多月,他共标注常减压装置LDAR检测点11000多个、制作压力管道台账700多条,成为众人公认的“活流程”。还协助催化装置完成20000多个LDAR检测点标注,为跨装置协同作业奠定基础。

这份努力被炼油一部领导看在眼里。2017年,李杰被任命为运行三班副班长、常减压装置班长——距离他当年的立志入行,整整过去了十年。

升任副班长后,面对集团公司对常减压装置平稳率的严格考核,李杰将“平稳率攻关”列为班组核心任务:一方面针对薄弱参数制定提升方案,通过“小讲堂”开展专项培训,人人掌握要领;另一方面,时刻紧盯参数波动,一旦内操超过2分钟未调整,立即电话跟进。同事们笑称“背后总有双眼睛盯着”。运行三班在小指标竞赛中节节高,连年稳居总成绩榜首。一次技术人员误判班组排名,李杰笃定“计算有误”,最终证实是班次顺序录入错误——这份底气,源于日积月累的精准把控。

2021年,运行三班荣膺“全国工人先锋号”称号,李杰与团队功不可没。班长王强评价:“李杰思维敏捷、注重细节,总能发现并解决他人忽视的问题,还擅长调动团队积极性,让岗位始终保持领先水平。”

2024年,李杰调任运行一班班长,将平稳率控制经验从单班推广至整个运行部。面对复杂油种炼制挑战,他积极为运行部出谋划策、制定方案,推动常减压平稳率在集团公司评比中屡获佳绩,从铜牌跃升至银牌,实现新突破。

在操作领域,集团公司职业技能竞赛金奖堪称至高荣誉。李杰在2023年集团公司常减压装置技能竞赛选拔中,毫无悬念成为公司头号种子。“我实操在行,但理论不足。”他坦言。为此,他系统梳理知识,反复研读大赛组委会推荐书籍,海量刷题直至将书本内容烂熟于心。决赛中,面对来自28家企业84名顶尖高手,他以总分第一强势夺冠,并带领团队斩获团体冠军。李杰透露,父亲通过手机直播见证荣耀时刻,非常自豪。

“这些年身边不少人突然想学想干了,一开始劲头十足,但没等到晋升或奖励就想放弃,觉得努力没被看到。”他常分享感悟,“只要肯努力,何时都不晚;只要能坚持,终会被看见。我用了5年成为公司先进,10年当上班长,16年摘得中国石化技能竞赛金奖,17年获评河北省劳动模范,其实坚持和积累才是进阶的‘金钥匙’。”

如今,他仍保持记录班组大事的习惯,在他看来,夺得金奖没有捷径可言——当年标注的一万多个LDAR检测点,已然把“坚持”镌刻成装置区最坚实的足迹,凿穿了成见的壁垒,而赛场上的每一分,都凝聚着十余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。

百夜灯火淬匠心

“从经验主义到用数据说话,这不是口号,是把装置吃透的关键!”今年5月,在公司职业技能提升讲堂上,李杰指着投影幕布上的换热网络曲线图,语气坚定如铁。

台下的操作工们不知道,这句感悟,源于他在2024年集团公司炼油核心装置专家班的淬炼历程。42岁的李杰以中专学历、第四“高龄”跻身于设计大师领衔、半数学员为硕士的“明星班”,这场跨越学历与年龄鸿沟的学习,彻底重塑了他的技术认知。

有一次,课堂上讨论换热网络时,李杰脱口而出:“我们装置换热网络设计有问题,好几组换热器换热效果差,还存在倒加热现象。”却被老师一句“问题出在哪儿?请用数据说话”问得哑口无言。那晚他在宿舍计算运行参数到凌晨,最终证实设计无误,问题出在结垢上——这个被经验掩盖的真相,让他顿悟:“仅靠实践和经验只能是装置的‘扳手’,而掌握原理、精准计算数据才能吃透装置。”此后,他每晚挑灯夜战恶补知识,宿舍灯光常亮至凌晨。

研修结班“大作业”要求计算装置全板块数据。李杰稳扎稳打收集基础数据,用电脑绘制流程图。攻坚阶段,他连续9天不舍昼夜地计算,从物料平衡、硫平衡、水平衡,到塔器类的塔盘水力学,从塔的气液负荷、减压塔填料计算、换热网络计算,再到加热炉、机泵、电脱盐的计算,常常为了校准一个数据耗费半天。最终,他提前10天交出238页的“大作业”,所提交的常减压装置近三年典型事件处置案例,更入选专家班案例集,而他却因长期伏案导致颈椎生理曲度变直。凭借这股“用数据说话”的较真劲儿,他从12名班干部中脱颖而出,与当年的常减压大赛裁判同台领取“优秀班干部”奖状。

载誉归来的李杰,将所学倾囊相授,定制《常减压装置发展与技术历程》等系列课程,开发十余个课件。他说,要将所学悉数传授给同事,让“用数据说话”成为沧炼人的职业习惯。

2024年公司职代会上,当主持人介绍“这是劳模李杰的父亲”时,退休的原厂工会副主席李振仓红了眼眶——儿子终于活成了亲人梦想中的样子。

其实,在同事们心中,“顽主”标签早已褪去,劳动模范李杰的逆袭之路,正是新时代产业工人踏过平庸、走向精彩的成长见证!


信息来源: 
2025-07-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