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雪峰:脚步生花处 匠心自成章
凌晨五点的闹钟尚未发出第一声催促,刘雪峰已轻手轻脚套上运动服。推开门扉,初夏带着草木清香的晨风扑面而来,他的身影很快融入熹微的晨光。
七年前,重达190斤的刘雪峰,在镜子前凝视着略显臃肿的身形,做出了决定——晨跑。从气喘吁吁地挣扎完成第一公里,到如今将每日5公里化作雷打不动的生活仪式,他用30斤的蜕变完成了一个普通人用顽强意志对自我的重塑。
这份对自我的严苛雕琢,恰似他在工作中对装置的极致追求。他以晨跑者的坚韧,用脚步丈量每一寸管线,用专注捕捉每一丝异常,他用日复一日的坚持,在晨跑轨迹与巡检路线的重叠交织中,不仅跑出了健康的体魄,更用32年的执着跑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非凡道路。
活地图:用双手绘制厂区水脉络
“别人找路靠导航,我找路靠‘人脑GPS’。”每当同事惊叹他对厂区管网的熟悉程度,刘雪峰总会这样打趣。在他看来,掌握全厂水脉络的诀窍,就是用脚步去丈量、用双手去记录。这份执着,让他在危急时刻总能成为众人信赖的“定海神针”。
十年前的深夜,厂区一处消防栓毫无征兆地断裂,喷涌而出的水瞬间漫过地面,在黑暗中形成湍急的“河流”,水位快速上涨,很快就没过了小腿。现场一片慌乱,工作人员在齐膝的水中艰难摸索,却始终无法找到消防水控制阀的位置。
“快联系刘雪峰!”有人焦急地喊道。
不一会儿,刘雪峰匆匆赶来,他毫不犹豫地踏入水中。浑浊的水流拍打着他的裤腿,四周一片漆黑,仅靠微弱的应急灯光,几乎看不清脚下的情况。刘雪峰神情镇定,他凭借着记忆和对厂区布局的熟悉,在水中摸索前行。很快,他的手触碰到了控制阀,喷涌的水流戛然而止,危机成功化解。
这样的“神级操作”源于他对装置的了如指掌。
1992年,从兰州化工学校毕业的刘雪峰第一次站在沧州炼油厂冷却塔前时,眼前的林立的塔林让他震撼又茫然。面对占总工业用水量95%以上的循环水系统,这个年轻人选择用最笨拙的方式叩开水专业之门。
刚入厂的刘雪峰只要有时间,就穿梭在厂区导水流程。2天跑遍全厂冷却器、每周跑一套装置、两个月跑遍全厂装置……这是他给自己制定的“行程表”。
每逢小雪初落,刘雪峰便揣着笔记本冲向装置区。雪花在路面上融化出的蜿蜒水痕,成了他破解地下管网谜题的钥匙。
“厚雪会掩盖线索,薄雪才是天然的显影剂。”他蹲在覆雪的水泥地上,将每一寸地下管网走向画入图纸,常常一呆就是半天。
靠着这种笨办法,刘雪峰硬是用脚步丈量出覆盖全厂的“水脉络”。手绘了全厂消防水管网、3套循环水管网、1套新水管网和全厂冷却器图纸,图纸上每个阀门的位置、每根管道的走向、每台冷却器的数据,都被他用各色笔标注得分毫不差,让复杂的管网系统变得一目了然。
手绘出了全厂水脉络图的刘雪峰,更是把它们牢牢的印在了脑子里。装置发现异常泄漏,他能在最短时间内精准定位控制阀门;实施地下隐蔽项目施工,他提出的方案能有效规避地下管线;地下水管网泄漏,他能快速判断水源走向……刘雪峰已然成为了同事口中当之无愧的水专业“活地图”。
查漏“神探”:以经验捕捉细微异常
在刘雪峰看来,装置就像不会说话的病人,气味、数据都是它发出的“求救信号”。为了找到问题症结,他练就了一双“透视眼”、一只“灵敏鼻”和一颗“智慧脑”,让他总能从蛛丝马迹中揪出问题隐患。
2024年初的一天,公用工程部二循操作工小高在巡检时,察觉到凉水塔集水池的味道有些不对劲,他凭借职业敏感,立即意识到炼油一部装置可能存在气体泄漏问题,并迅速上报。
生产技术部组织炼油一部对催化裂化、MTBE气分、甲醇等多套装置进行了近一天的排查,却毫无头绪。
“对于生产装置来说,气体发生微漏的情况,是很难被发觉的,排查难度较大。”炼油一部负责人无奈地说。
“漏点应该在催化分馏装置1313。”刘雪峰在紧急会议上抛出判断。众人将信将疑,却在打开1313冷却器馏出口时,随着水样不断流出,一丝异样的气味逐渐飘出。
“漏点在这里!”刘雪峰语气笃定。经过进一步排查,这个困扰大家的漏点问题被彻底解决。
当大家惊诧于他是如何精准的判断出泄漏的位置时。刘雪峰却难为情的笑起来:“我是闻出来的。”
类似的精准查漏“神技”绝非偶然,而是贯穿于刘雪峰的多半个职业生涯。
2023年6月,系统氯离子浓度异常波动,刘雪峰怀疑系统有漏点,凭借对工艺介质特性的深刻理解,在一部装置人员配合下,仅用半小时就精准定位到换热器微漏点,避免了因设备腐蚀可能引发的损失。
“快速查漏的秘诀就在于经验的积累。”刘雪峰总是这样说。
随着装置越来越精良,现在的泄漏成了极少数情况,但是20年前泄漏对于炼厂来说就是家常便饭。为了能快速找到泄漏源,他跑遍公司所有装置,对每一台水冷器的运行工况都详细记录,每次遇到泄漏他都会认真登记、建立台账。每个数据的波动、不同介质溶于水的特殊气味,早已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,也练就了他寻味查漏的本领。
在培训课上,炼油一部技能大咖李杰向班组人员们讲起刘雪峰的故事:“对于最熟悉物料成分的装置人员来说,分辨细微的气味成分都很难。刘雪峰仅凭微乎其微的味道变化,就能分辨气体成分,这种‘神探’级的查漏技能,背后得付出多少努力啊!”
技术尖兵:靠智慧破解技术难题
“循环水管理,既要脚踏实地,更要敢于创新突破。”刘雪峰不仅在日常巡检和查漏上做到极致,更在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上展现出卓越才能。
在刘雪峰眼里,循环水管理就像给装置“调养身体”,既要脚踏实地理顺日常“经络”,更得敢想敢试开出创新“药方”。
2000年,他刚接手循环水工艺管理时,合格率不到70%,装置水冷器像总闹毛病的“老病号”,一年能漏30多次,急得大伙直挠头。
他把影响水质的14项指标当成“病症清单”,一项项琢磨。就拿阻垢缓蚀剂来说,他琢磨出“少吃多餐”的办法——把原来一次性大量投加,改成增加频次、减少每次用量,慢慢过渡到连续加药,让药剂在水里“细水长流”,使药剂浓度更加平稳。也是靠着这股劲儿,刘雪峰将这些问题逐一攻破,水质指标显著提升。
循环水游离氯控制更是块“硬骨头”。过去人工按桶投加杀菌剂,就像给循环水“猛灌药”,指标忽高忽低。
刘雪峰蹲在药剂桶边反复琢磨,发现一桶25公斤的杀菌剂里正好62片氯饼。他较真地给每片称重,画出投加量和游离氯变化的曲线图,硬是把“粗放式灌药”改成了“片片计较”的精准投喂。现在循环水游离氯稳稳待在0.1—0.3mg/L的“健康区间”,同事们都笑称他这小点子治好了循环水的“老毛病”。
光靠“药方”还不够,他又带着大伙给三套循环水装置的加药设施“动手术”搞技改。如今循环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从70%稳定在99.5%左右,远高于集团公司95%的控制标准,成了装置稳定运行的“护身符”。而这些亮眼数字背后,藏着的是他像“老中医”般望闻问切、开方抓药的执着劲儿。
暮色渐浓,结束一天工作的刘雪峰,踏着轻快的步伐回家, 沿途的风景都在微笑, 每一步都充满了惬意。这一刻,实现自我价值后的那份满足感无可替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