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敬那个 “手拉肩扛”的时代

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!

集团公司

 | 

股份公司

 | 

石化报社

中国石化报

 

中国石化杂志

 

手机报

 

网络视频

 

图片网

 

客户端

 

微信

 

微博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文化 · 生活

致敬那个 “手拉肩扛”的时代

来源:中国石化报 时间:2025-04-01 07:50

1976年春,刘富有(左一)、王淑兰(右一)等4人在沧州石油化工厂(沧州炼化前身)第一次设备大修中,用“捅眼”的土办法,拉着自制的钢筋钎子疏通换热器污垢。王立梅 提供

 

王立梅

渤海湾的晨风掠过盐碱滩,1976年的春寒料峭中,沧州炼化前身——沧州石油化工厂检修现场传来金属碰撞的铿锵声。一张泛黄的照片定格了公司第一次设备大检修的瞬间:4名满身油污的工人正弓着腰,油污在他们的粗布工装上凝结成斑驳的暗纹,沾满油渍的手套紧攥着疏通管束的钎子。王淑兰(右一)的脚紧蹬地上的钢管借力,刘富有(左一)脸颊沾染了油污。虽然艰苦,但他们的笑容却像穿透乌云的阳光,照亮了那个“手拉肩扛”的时代。

这是首次设备大检修的关键时刻。当年从大庆油田运来的换热器,经过多半年运行,管束被凝固的油焦紧紧堵塞。在那个没有高压水枪、没有机械臂的年代,工人们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“捅眼”来解决这个难题。他们用钢筋制作成丁字形钎子,用以疏通换热器的芯子。4个人拔河般紧拽钎子的一端,喊着号子反复拖拽疏通。油污裹着铁屑簌簌落下,工装被汗水浸透又风干,结成硬邦邦的盐霜。

“那时候谁不是白天当工人晚上当学生?”现已80多岁高龄的刘富有至今记得,为了弄懂设备原理,他们用黄泥捏出管束模型,用苇秆模拟介质流向。渤海湾的月光下,一群满身油污的汉子蹲在工棚前,就着马灯研究图纸,图纸边角还粘着窝头渣。正是这种土办法,让他们在1975年试车时,硬是让“一顶二装置”(常减压、催化共用一套生产装置的装置)这个新生儿发出了第一声嘹亮的轰鸣。

盐碱滩上的创业史诗,始于1971年那个飘着雪花的冬季。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,踩着没膝的碱蓬草,走进了沧州的这片“北大荒”。他们啃着结冰的窝头,在临时搭建的“一窝龙”里用体温烘干浸透雨雪的工装。

“‘一窝龙’采用半地下、半地上的窝棚式构造。冬天挡不住寒风,夏天异常闷热。即便是这样,也没有挡住创业者前进的脚步。”第一批建设者翁振邦说。

当时,条件艰苦、工艺落后,装置靠土办法建设,设计图纸在颠簸的卡车上绘制,混凝土在呼啸的北风中浇筑,设备只能人拉肩扛,运料车陷进泥潭时,几百人喊着号子肩扛手抬。退休工人高云霞总说:“我们的第一座蒸馏塔,是‘拿命’托起来的。”

时代的巨轮在1975年9月迎来转折。在创业者们的艰苦奋斗下,历经4年多的施工建设,大庆“70-1”“一顶二装置”基本建成。10月25日,该装置试车成功,生产出合格产品。当银亮的汽油从管线喷涌而出的刹那,河北省不能生产石油产品的历史宣告结束。

到1984年划归中国石化时,沧州炼化已像蓬勃的红柳,在贫瘠的盐碱地上开出了7大类14种规格产品的“工业之花”,并迅速成为中国石化经济效益增长最快的“四小龙”之一。

1999年的春天,在延迟焦化装置投料现场,当年的“捅眼”小队已变成技术攻坚组,刘富有摸着崭新的DCS控制系统,恍如隔世:“当年需要20人协作的工序,现在只需轻点鼠标。”但当他看到年轻技术员彻夜调试参数时,又仿佛看见1976年月光下研究图纸的自己。这种精神的传承,让沧州炼化在世纪之交完成了“735工程”,犹如蜕变的春蚕,年加工能力达250万吨/年。

“十五”期间,国家石油化工格局面临重大调整,沧州炼化抓住机遇扩大加工规模,启动综合配套改造工程,原油一次处理能力提高到350万吨/年,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提高到120万吨/年,生产环境极大改善。

走进现在的集中控制室,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,勾勒出数字化工厂的轮廓。当年需要人工捅洗的换热器,如今可以直接智能清洗。这张1976年的老照片,在公司志书和各类影像集中,始终定格着那个百折不挠的时代。

1971年成立,54年风雨兼程,变的只是生产方式,不变的是刻在基因里的奋斗密码。如今,当新一代沧炼人在现代化的集中控室操控智能系统时,那些曾经在盐碱滩上夯实地基的号子声,依然在管廊间隐隐回响——这或许就是对那个激情燃烧时代最好的致敬。

信息来源: 
2025-04-10